首页 > 产业> 科学传播 > 海洋动物选萌大赛(一)

首先出场的是一号选手——墨西哥钝口螈。

墨西哥钝口螈又名美西螈,俗称六角恐龙,是水栖的两栖类,是墨西哥的特有物种。自然环境只能生活在有淤泥的水道和湖泊。因其独特的外貌及幼体性成熟而著名。

它的外貌:墨西哥钝口螈是钝口螈科属中最大的成员,标本中最大的体长超过43厘米,但典型的成体长度介于20-28厘米之间,雄性体重125-130克;雌性体重170-180克。这个物种存在于完全恒鳃状态,一些幼虫的功能保留到成年(鳃,皮肤幼虫形态,尾两端,等等)。头部宽大,眼小。有明显的肋间沟。穴居,不好动,终生具外鳃,成体细长,四肢细弱,尾褶较为厚实。皮肤光滑无鳞,表皮角质层薄并定期蜕皮。无鼓室和鼓膜;舌椭圆形,舌端不完全游离,不能外翻摄食;两颌周缘有细齿;有犁骨齿。雄性无交配器,体外或体内受精。求偶时皮肤腺或泄殖腔腺分泌特殊气体可识别同类。幼体水栖,有3对羽状外鳃,2-3龄开始不明显的变态,外鳃消失、鳃裂封闭和颈褶形成。

该螈有纤长和黑暗色的身体,有深棕色带黑色斑点,腿短,有四个在前肢和五位数的后趾。人工繁殖出现白化体、白色突变体以及其他颜色的突变体均常见。肢和足甚小,但尾颇长。背鳍由头背向后延伸于尾端。腹鳍从两个后肢中间延伸到尾末端。实验室饲养者有时可无外鳃而形似虎纹钝口螈的成体

幼体性成熟:也就是说,即使在性成熟后也不会经历适应陆地的变化,仍保持它的水栖糼体型态。虽然在全球有作为宠物而被饲养(特别是北美等地),但其原栖地已被大量开发,造成湖底石砂化,破坏了湖底的淤泥环境,造成功能性灭绝。生活面积不多于10平方公里。在IUCN红色名录内被评为极危物种。

野生成体通常栖息于潮湿环境,穴居,仅繁殖期返回溪水中产卵。以节肢动物、螺类、小鱼、蝌蚪和幼蛙为食。视觉差,捕食主要凭嗅觉或侧线。肢、尾残损后可再生。是北美国家墨西哥的特有种。

但是由于数十年间的水质污染严重、外来物种的侵害,以及人类失去的不断扩大,预计2020年,也就是今年,墨西哥钝口螈将在地球上消失。

接下来我们欢迎二号选手——竖琴海豹幼体

竖琴海豹幼体体长1.7米,体重130千克。面部宽阔,两眼靠近,强壮而呈黑色的爪子,银白色而光滑的皮毛。明显的黑色条带在背部形成许多鞍纹,大体呈竖琴图案。

竖琴海豹是一种相当耐寒的海洋哺乳动物。主要分布于亚特兰大以北到北冰洋间的极地地区。生活于极地的开阔海洋和海岸线边缘地带。以鳕鱼、香鱼和鲱鱼等为食。通常以集群的形式沿着冰带的边缘大规模迁移。

由于其皮毛和海豹油的价值而长期处于被捕猎状态。从1987年开始,加拿大《海洋哺乳动物条例》禁止捕猎竖琴海豹幼崽(白毛海豹),捕猎的海豹必须是能自我生存和能独立生活的海豹(通常年龄在25天以上)。

成体上半身有醒目的黑色斑纹,形如竖琴或马蹄铁状,“竖琴海豹”之名即来于此。

成体:毛色银灰(雌性杂有黑色点斑),身体两侧有黑色斑纹。头部黑色,雌性面部偏白有斑点。面部宽阔,眼距较近。胡须发育完好。前、后鳍肢的爪为黑色,后鳍肢与躯干交接处常有黑色斑点。

初生幼体全身覆盖白色胎毛,半个多月后毛色渐变为具不规则黑斑的银灰色。

主要在沿岸临近浮冰的海域活动,迁徙时游向远海。繁殖、蜕毛和休养时会前往北极浮冰区。 

一年可游5,000公里。迁徙方式取决于它们繁殖和脱毛的位置。冬天在分布区的最南端繁殖,春天于附近褪毛。褪毛后返回分布区的最北端度夏。九月重回繁殖地。竖琴海豹只在繁殖季和脱毛期成群聚集,其他时间偏好独处。所构成的海豹群不具备社会性和等级体系。 

大部分时间在海上度过,停留陆地的时间较少。通常在夜间尝试登陆。繁殖和脱毛期驻地时间最长。在浮冰上下会花费较多精力打洞(洞口直径60~90厘米),以便入水和呼吸。

善游泳,在冰面也能快速移动。前后鳍肢除在水中推动身体的用途外,还可调节体温和追求异性。

竖琴海豹的听觉和视觉非常敏感。发达的胡须能感应低频振动,以此探测猎物和天敌。嗅觉不如其他感官敏锐,但能分辨幼仔和天敌。

可至深水觅食,平均潜水深度150~200米,潜水时长4~13分钟。主食鱼类,食谱涵盖67种鱼类和70种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毛鳞鱼、北极鳕鱼等。幼兽食用小型无脊椎动物。天敌包括北极熊、虎鲸、格陵兰鲨和海象。

三号选手——粒突箱鲀

粒突箱鲀又称木瓜鱼、金木瓜,属鲀形目、箱鲀科、箱鲀属,为一类活动于珊瑚礁区的热带海水鱼。

它的外形:身体略呈正立方体,体具四棱脊,无背中棱,仅在背鳍前方有一稍隆起;各棱脊无棘;腹面突出 呈弧状。背鳍短小,位于体后部,无硬棘,具9根软鳍条;臀鳍具9根软鳍条;尾鳍圆形。幼鱼头部及身体呈 黄色而散布许多约与瞳孔同等大的黑色斑;成鱼体黄褐色至灰褐色,头部散布小黑点,体甲每一鳞片中央有 一约与瞳孔同等大小的镶黑缘的淡蓝色斑或白斑。各鳍鲜黄色至黄绿色,或多或少散布小黑点;尾鳍较暗。口小,唇厚略突出。鳞片特化成骨质盾板的坚硬外壳,表皮粗糙。幼鱼似一颗黄底黑点的小圆球,随成长变为棕色;雄鱼体带蓝灰,具有许多大黑点。最大体长:45cm。

生活环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热带海域,包括台湾南部、东北部及兰屿、绿岛海域,东非、南非、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红海、塞舌尔群岛、留尼汪、马尔代夫、圣诞岛、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关岛、库克群岛、新几内亚、澳洲、密克罗尼西亚、马里亚纳群岛、新喀里多尼亚、萨摩亚群岛、东加、瓦努阿图、法属波里尼西亚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粒突箱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别致的外形和辣眼的体色,鱼身近似正立方体或长方体,鳞片特化成骨质盾板,衍生出了四棱状的坚硬外壳,表皮粗糙,就像充了气然后又石化了一般。鱼口较小,唇厚而向前突出。主要依靠体侧和尾部的小鳍来敏捷地游动并保持身体稳定。

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