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科学传播> 线上科普讲堂 > 路痴笔记

路痴笔记

楚馨早早的到了约定的地点附近,而两个人相约的咖啡店在地图上不到500米。楚馨看了看时间,嗯18:00,还有半个小时,虽然自己是路痴,但是应该不会迟到了。于是,她就沿着地图……越走越远……

GPS定位失灵,楚馨就连打听再猜得足足找了一个小时,生生把自己给走迷路了。于是,楚馨给苦苦等待的相亲对象敬亭打去电话……

嘟…嘟…

楚馨同学就是典型的我们所说的“路痴”了。“路痴”是指没有方向感或者方向感差的人,或者说是对所经过的路不在心不注意观察,记不住路方向的人,分不清东南西北,常常会找不到路,往往原地打转。 简单的说基本上就是不认识路,即使你去过很多次,还是不认识路,会迷路。

当然路痴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别,通过大量的采访,我们简单的把方向感强弱划分为六个级别

1.指南针级——能够准确识别东南西北,自己就是指南针,去哪都不丢。

2.活地图级——能够准确找到目的地,不走冤枉路,去过的地方都记得。

3.纸质地图无障碍——能够通过纸质地图辨别地标及方向,基本不需要问路,就能到达目的地。

4.问路小能手——地图看了,导航查了。没信号的时候仍需要借助问路(有时候也会遇到路痴指路,越指越远)

5.依赖导航级——听着导航的指挥,一路向北向北向北~~~(动图1路痴自行车手)

6.导见愁级——你懂的,导航在你的移动下,不断“重新规划路线”,没信号时,经常原地转圈,仿佛全世界的楼都在旋转跳跃。(图4)

人为啥会路痴?

1.jpg

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蒙上眼睛,从起点走到终点,再返回起点。但是,没有一个被试者的表现令人满意,他们不是走过了,就是没走到。看来,现代人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放电剧烈。这说明,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位置与在大鼠、猴子和金鱼大脑海马区中发现的类似。(图5)

15年前的一项研究曾显示,伦敦出租车司机大脑的海马体(与导航相关的大脑区域)有所增大,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发现,学习复杂的导航信息会引发脑海马的改变。Tim Keller和Marcel Just发表于NeuroImage的研究表明,简单的导航训练会改变一个人的脑组织,并改善这些发生改变的脑组织同导航有关的其它大脑区域间的通讯,该发现将大脑在空间学习中发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建立起了重要联系。另外,该研究还阐明,这种改变与神经活动在海马体和其它对于理解和学习导航很重要的区域之间如何同步或连通相关。

这也就意味着,“路痴”通过训练是可以进化的。研究人员发现,反复练习同样路线的实验组(空间学习组)比练习不同路线的实验组完成驾驶任务的速度更快,这表明他们更了解虚拟环境空间的布局。空间学习组还提高了他们按顺序排列取自该路线的随机图片以及画出代表该路线平面图的能力。

②那我们怎样才能不路痴?

小编为大家总结了几个不迷路方法供大家参考的方法:

一、求人法

在陌生的环境(也可能是陌生的语境),询问警察、环卫工人、流动餐车等这样的有固定职业、可信度高且有可能对周边信息比较熟悉的人,要比随便问一个路人成功的机会高。

二、求己法

1.地图地标法,在地图上找到距离自己最近的地标,地图上标注清楚,再在目光所及范围内找到另一处标志建筑,然后在地图上把两点连成直线,标注方向箭头(从脚下到标志建筑);再找到自己想要去的目的地,再把自己现在的位置和目的地在地图上连成一条直线。然后比照一下两个条直线箭头的指向。如果一致,就继续前进,如果不一致就向相反或向目标方向偏行。

2.GPS导航法。这种方法的风险在于,如果GPS地图未与实际地面建筑情况同步更新,就有可能会将我们带入各种可能有危险的地方,如死胡同、沟、河、崖。所以建议GPS使用时确保能见度较高。

3.准确记录法 初到陌生环境,对于地名、路线都未必非常清楚。建议大家出行做好行程规划,用笔写下来重要的地点、街道、门牌号、交通方式等名称,或者记录在其他电子设备上。信息记录的越准确,寻找到的信息匹配也就越准确。

4.高处远望法。所谓“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要找到自己的方向,还是要跳出视觉的局限看问题才能更清楚啊。(适用于山地或可登高远望的环境)

5.星辰、树冠、年轮、磁极法等自然辨别法。此类辨别法对客观环境要求高,在此不赘述。如果有兴趣的伙伴们可以再具体详细了解。

③自然界的导航现象

视频中的狗狗为什么会不停的撞墙呢?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视觉、听觉、嗅觉都被干扰。狗狗被盒子挡住了眼睛,没办法看到前面;被盒子挡住了声音的正常传导,没有办法很好的定位声音来源;被盒子的气味所干扰,也没有办法通过灵敏的嗅觉来追踪主人。

那么,不难发现,除了海马体以外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器官来帮助我们定位定向。

当然在自然界里,有许多动物都有着定向长途跋涉、迁徙等等行为。那么究竟有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方向感最好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见识一下。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牛羚,则是被自己“饥饿的胃”催促着向前进。每年随着肯尼亚的马赛马拉(Masai Mara)草原的旱季(6月左右)来临,草食动物们就开始响应无声的集结号了,数以百万计的牛羚拖着饥饿的肚皮离开这里,朝着水草丰美的西南部走去。一路上,避开狮群的利爪,逃过鬣狗的尖牙,躲过猎豹的追逐,越过鳄鱼的陷阱……经过大约6个月的时间,跋涉到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Serengeti),一片温暖富饶的草原,繁衍培育小牛羚。等小牛羚能够跟着大部队一起行动了,这里的水草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长势喜人的草木是牛羚们的GPS,锁定前进的方向,回到马赛马拉去,每年要跋涉约3000千米的征途

2.jpg

体壮如牛羚,3000千米的迁徙并非易事,而轻巧如蝴蝶,却竟然也能在一年内,完成逾3200千米的迁飞,蝶类中的马拉松记录保持者就是黑脉金斑蝶(Danaus plexippus)。

逼迫它们翩翩南下的,则是寒冷。它们的旅程以加拿大和美国北部为起点,一直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及墨西哥等地为终点。大部分的冬季时光,它们都用来在南方养精蓄锐,等待春天的来到后,再飞回北方,总距离约有3200千米


3.jpg

科学家发现迁飞距离最长的候鸟是北极燕鸥(Arctic Tern) 

这种身长不到40厘米的小海鸟每年飞行的总距离居然可长达70,900千米(图5),相当于你坐飞机在北京和三亚之间往返20次的总距离。如此漫长的距离非有良好的方向感不可啊!科学家发现之所以鸟类们良好的方向感,可能和它们能根据太阳位置帮自己导航及能感知地球磁场的特殊能力有关。

人类从物理方向感到意识方向感的进化

早期人大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居住地相对空旷,周围世界几乎一成不变,要不就是沙漠,要不就是雪原,根本没有路,也没有参照物。后来,世界被划分国家、城市、地区、街道,有了公路,有了建筑也有了路牌。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人们绘制出地图;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在,人们以各种工具为自己指引方向。

虽然,路痴们依旧路痴,但路痴的智慧却不容小觑。

小编这次采访的四位路痴学历都不俗——一位开车爱兜圈就是不走正道的金融界的精英女侠;一位经常不认识同一条路的数学系的建模高手,一位一出门就辨不清方向的中科院的帅哥博士,还有一位读书破万卷,心中有千秋离了导航就胡开的自媒体大V。

然而小编却在心里由衷的敬佩着他们,如迷妹儿一般的敬仰着他们。

在他们的身上有着共同的品质:对于自己的人生极其负责的规划和向着目标不断努力奋斗的恒心与胆识。

而小编认为,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最根本的方向感。从出生至死亡,时间给了我们一把有指向性的标尺,而在生命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任务都有着有指向性的目标。如果目标是混乱的,那就仿佛是在人生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图9

《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更是为我们一生的求索探寻之路指明了方向和方法。敞开心扉接受有意义的知识;多次去查询和考证它;周全而谨慎的去思考;用辩证的态度看待;用坚定的信念和勇敢去实践知识。

愿我们生命奥秘科普讲堂的小朋友大朋友们在漫漫人生路上,永不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