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前后
常有人说人死后会流眼泪,许是未见到最后一面的亲人匆忙赶来在亡者面前悲恸哭泣,这时候亡者流泪了,有人说这是亡者还能感觉到亲人的行为话语,是灵魂感知,也就是老人说的所谓“显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样的解释不失为是一种对生者的慰藉,弥补一些情感上的遗憾。在医学上,对这样的现象却是有了另外的解释,人死后身体的其他组织和器官还会存活一段时间的,当然泪腺也在其中,所以会有眼泪流出的。
眼泪是人体为了保护眼睛,不断分泌的一种液体,人死的时候这种工作仍然在进行,人体就像是一台大的机器,各个系统在人死的过程中不是一次性关闭的,都是逐步关闭的。人的眼睛的结构有分泌眼泪的,也有负责疏导泪水,吸收泪水的下水道,当人们死后,疏导眼泪的下水道先于分泌眼泪的系统关闭,那人的眼泪无处排放,则眼泪就会流出来。除了人死,人在痛苦的时候,大笑的时候,因为肌肉紧硼,造成眼泪下水道拥堵,眼泪也会流出来。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即使你不伤心,如果你用力紧绷挤眼睛,眼睛也会感觉湿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泪汪汪的。
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了解死亡的过程,也就显得不那么神秘了。
死亡过程是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逐渐终止的过程。尽管有由生命活动不经过濒死期而过渡到活动终止的情况(如颈部切断、头部辗压伤、高空坠落所致的多数内脏破裂、身体震荡和支离断碎),但大多数都有一个生命功能逐步丧失的过程。虽然不同原因引起的死亡,其具体表现各有特点或差异,但基本规律是相同的。
通常将死亡过程分为三期:
(1)濒死期。又称挣扎期,指人在临死前挣扎的最后阶段。一般多有面容苦闷,时有鼾声,血压升高,意识模糊或消失,各种反射减弱、迟钝或消失,血压降低,脉博和呼吸变弱或出现周期性呼吸,该期持继时间长短不一,可由数秒钟持续到数小时或更长。
(2)临床死亡期。是生物学死亡前的一个短暂阶段。表现为呼吸与心跳停止,各种反射完全消失,从外表看来人体的生命活动已经停止,但组织内微弱的代谢过程仍在进行,生命有复苏的可能,此期通常为5—6分钟。
(3)生物学死亡期。全身各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停止而陷于不能恢复的状态要经过一个过程,首先是大脑皮质,接着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不能回复的变化,各个器官组织功能解体,心跳、呼吸停止。此期人工方法复苏不能成功,脑缺氧5—6分钟以上,脑细胞坏死,中枢神统系统功能永久停止。
那么人死后,他们的遗体又会怎样呢?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视频,里面解析了人死后的腐化过程,以及不同的安葬方式的介绍,可以看到经济时代发展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怎样去改变和适应的。
人死后肉身腐烂的过程_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l0361s5yw35.html?ref_vid=v0357993nw8
当人的心跳停止之后,在尸体腐化前还会经历若干阶段,死亡数分钟内,血液就开始沉降到身体最低处,通常八到十小时之后,血液沉积的部位因尸斑的形成而变色,也就是死后形成的紫色斑块,人死亡瞬间之后,肌肉开始完全松弛,这是初始松弛状态,再过二到六小时,尸体逐渐僵化,开始进入尸僵阶段,这样的僵化过程随着肌肉扩散,扩散速度受死者的年龄性别和所处环境决定,这时,尸体的温度通常会降至所处的环境温度,之后就会进入尸解阶段,会有细菌和昆虫将人体降解,分解速度会受很多因素影响,然而环境对尸体的分解速度有个基本规律,在相同条件下,尸体置于空气中的腐烂速度是水中的两倍, 土中的八倍,土壤酸碱度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骨骼的存留,在pH值低于5.3的高酸性土壤中骨头会迅速降解,在pH值为7或以上的中性或碱性土壤中,一具骨架能较完好的保存几个世纪。
历史上,不同文化形成的不同的丧葬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身后事的仪式也化繁为简,考虑到土地使用状况,安葬的方式也有所改变。除了我们熟知的火葬,土葬,水葬和天葬以外,还有冰葬,依靠低温分解并风干遗体的方式,留下的粉末混入水和氧气后可形成堆肥。此外,还有自然葬,用到了以特殊材质做成,能长成树苗的可降解棺材和骨灰盒,还有可以长蘑菇的寿衣。
永恒礁石把相同的理念用到了海洋,它用骨灰和混泥土制成,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
人固有一死,但我们对待尸体的方式和葬礼的形式还在不断演化,对于陵墓空间与日俱增的需求也许会迫使我们另辟蹊径,寻找人生结束后,身体该去向何方。
人从出生到成长到衰老再到死亡,这个过程看似漫长,其实也就短短几十年,最后尸体或归于尘土,或归于江河大海,或融入空气,来于自然后又归于自然,这一切似乎都在规律之中。